体温超385持续高烧有这些症状速
时间:2024/8/2来源:感冒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ankangbaiwen/m/42627.html这两天一则“关于EB流感严重”的“卫生局通知”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该“通知”称,“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有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不能让喉咙干燥,因此一定不要忍耐不喝水,喉咙的黏膜干燥,在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此外,该“通知”还指出近期的流感特点。”有网友在转发时称,“里面的症状基本全中,大家把这条信息发到家长群里”。EB流感?了还在传这种谣言?!实际上根据对流感病毒的分型和命名规则,没有“EB流感”这一东东,季节性流感最常见的是A(H1N1)[简称新甲一]、A(H3N2)[简称甲三]、B(Victoria)[简称BV系]、B(Yamagata)[简称BY系]这几种。医学上倒确实有EB病毒,但它和流感病毒并不是一回事,也并不会引起流感!“EB病毒是Epstein-Barr病毒的简写,属于疱疹病毒家族一员,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多为散发病例;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在全世界约有80%-90%成年人感染过EB病毒,初次感染一般发生在10岁以前,儿童期感染通常没有症状,但若初次感染发生在青年时期,约50%-75%可发生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没有“EB流感”,但事实上,流感确实是有呈上升趋势!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目前因感冒发烧入院的患者中,大约三分之一属于流感患者。此次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1N1家长们应该如何防范?//持续高烧不退是流感病毒主要特征//市民周先生的儿子,今年2岁,最近持续高烧不退,还伴有咳嗽,今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持续高烧不退,是此次流感病毒的一大特点。如果严重,还可以引起其它并发症。“流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的症状,多数比较重一点,比如反复高热持续三天以上,还容易引起肺炎,个别孩子免疫力较差的,可导致全身功能脏器的衰竭,甚至引起脑炎。”//此次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1N1//每年1、2月,都是流感的多发季。中国流感检测网络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此次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1N1。多个省份已经进入冬季流感流行季,但是病毒的整体活动水平低于去年同期。甲型H1N1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高危易感人群: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说,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倡导讲究“呼吸道礼仪”。//市民应加强自身防护避免传染//为此提醒广大市民,应做好防范流感的准备:1、接种疫苗是最有基本的预防措施2、经常使用洗手液(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5、多喝水;6、尽量避免与发热、有流感样症状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直接接触;7、养成并保持睡眠充足、膳食合理和科学锻炼身体等良好习惯,睡眠不足会对你的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让你在流感病毒面前不堪一击;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流感疫苗已经回收,而新的疫苗尚未投放。因此,市民平时要加强自身防护,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同时要注意开窗通风。//孩子感冒发烧可先在家中接受治疗//当前,医院儿科、急诊就医患者较多,提醒广大家长:孩子出现发烧症状,可先在家中接受隔离治疗。如果孩子高烧不退,且体温超过38.5℃,医院接受检查。流感和普通感冒区别?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慢,发热通常为低热,咳嗽、鼻塞、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比较明显,而头痛、肌肉酸痛、疲乏等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且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流感则通常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全身症状较重,并且可传播给周围人群,甚至在短时期内形成流行,抗治疗无效。流感的高危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孕妇、小于5岁的儿童尤其是小于2岁的幼儿;医务工作等卫生保健人员;患有慢性心、肝、肾、呼吸、血液、神经、代谢(糖尿病)等疾病者。流感如何传播?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得了流感会如何?发热、畏寒、乏力、头痛、全身酸痛,体温可达39-40℃,可有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大多数患者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家人得了流感,该怎么办?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赶紧告诉家人和朋友们吧!
- 上一篇文章: 猫咪奇妙物语银渐层流清水鼻涕,银渐
- 下一篇文章: 姚梅龄论伤寒论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