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头痛及偏头痛各种针灸疗法方法

时间:2021-11-17来源:食疗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医教学实操视频?尽在医学知识宝库

急性头痛

头痛系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中起病急骤、头痛剧烈者属急性头痛。头痛病名出自《内经》。而在《内经》中,也已提到急性头痛的针灸治疗,如:“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厥病》)。至晋代,《脉经》采用刺风池、风府、眉冲、颞颥等方法治疗急性“头痛”;偏头痛。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补充了上星等12个穴位关于治疗本证的内容,该书所载“三十六黄”中也有7黄涉及本证;。元代《卫生宝鉴》则用头顶放血之法治疗风痰引起的“头偏痛”。明清时期,《针灸大全》则取八脉穴中的公孙、外关、列缺三穴,并配合不同穴组,以治疗各种不同的头痛。《东医宝鉴》提出了针“阿是穴”的观点。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所致的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症,可归属于本证范畴。急性头痛的病因,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多为风、寒、湿、热,但以风为主。其主要病机是:外邪自表侵袭经络,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若风挟寒邪,则寒凝血滞,络道受阻,血郁于内而发为头痛;若风挟热邪,则火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头痛。内伤头痛,多与伤及肝、脾、肾有关,其急性者,常为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扰头面,引致偏头痛。急性头痛,可辨为下列二型。(一)外感头痛症见头痛剧烈,痛势陈作。如为风寒外感,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恶风畏寒,遇风尤剧,甚则头皮肿块暴起,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如为风热外感,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脉象浮数,舌红苔黄。(二)偏头痛其痛骤发,痛势急剧;或左或右;可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反复发作,脉弦实有力,舌质红,舌苔黄。 (一)外感头痛1.治则:散寒清热,疏风止痛。2.处方:(l)共同取穴:风池;(2)分部取穴:头顶取百会、通天;前头部取上星、阿是穴、合谷;后头部取天柱、阿是穴、昆仑;(3)分型取穴:风寒取风门;风热取大椎。上述穴位。根据头痛症型及所属部位配合选用。3.方义:风池通于阳维脉,又位于头部之两侧。阳维维系诸阳,主阳主表,“阳维为病苦寒热”(《难经》),故是穴乃头部通阳驱风、达邪解表之要穴。因头部为诸阳之会,部位不同,属经亦不同,所以,取穴需按部分经,远近相配,重在疏导各经阻滞之经气,含通则不痛之意;其中阿是穴所在,多是病邪结滞之处,针之以通导局部气血。病属风寒,加取风门,风门属膀胱经,太阳主一身之表,该穴可散风寒,解表邪;病属风热,加取大椎,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又是督脉与诸阳之会,能泄凤热,驱阳邪。4.治法:风寒、风热初起先补后泻,以泻为主;复发则均用泻法。风寒留针时间可据症情适当延长,风门穴针后以隔姜灸,灸5~7壮;风热,以皮肤针在头部反复作中强度叩刺。5.古方辑录《针灸资生经·第六》:“合谷、天池、丝竹空、鱼际、四白、天冲、三焦俞、风池,治头痛”。“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神应经·头面门》:“头强痛: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后溪、前谷”。《医学纲目·肝胆部·卷十五》:“头痛呕吐:神庭、印堂”。《针灸大成·卷九》:“正头大痛及脑顶痛:百会、合谷、上星。……诸阳聚会头上,合用先补后泻,宜补多泻少,其病再发,愈重如前,法宜泻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穴。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当用心救治,如不然,则难治。神庭、太阳”。(二)偏头痛1.治则:清泄肝胆,通络止痛。2.处方:丝竹空、率谷、临泣、风池。3.方义:偏头痛病发少阳之分野,丝竹空属手少阳,率谷属足少阳,两穴相透,最能清肝胆之风火,疏局部之经气,为治偏头痛之要穴。肝胆互为表里,取胆经之输足临泣,平降肝胆之亢火,且临泣通于带脉而与阳*足乔会合于目锐眦,可止偏头痛;风池属胆经位于头部,取之以通络定痛。4.治法:丝竹空穴平透率谷穴,施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至痛缓;风池穴,宜朝对侧眼球方向进针,并用气至法导出感应向同侧头颞部扩散,最好能上至巅顶,前达额部,施泻法;临泣亦用泻法。5.古方辑录《扁鹊心书·卷下》:“偏头风或左或右,痛连两目及齿,灸脑空穴二十一壮,……再灸目窗穴二十一壮,……左痛灸右,右痛灸左”。《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偏正头痛,刺手少阳经丝竹空二穴,……以患人正坐举手,下针,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阳经风池二穴……针入七分,吸气五口,顶上痛为效,次针手阳明经合谷二穴……刺五分,内捻针令病人吸气三口,次外捻针呼气三口,次又内捻针吸气五口,令人觉针下一道痛如线上至头为度。长呼一口气出针”。《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偏头痛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较难治愈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按国际头痛学会年第二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偏头痛为头痛的一大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障碍和痴呆均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较高,发作时头痛剧烈,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尤其是处于发作期的中重度偏头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然而,由于导致偏头痛发作的病因、病机未明,现代医学很难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各类药物虽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副作用较大,远期效果不尽人意。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肯定、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优势。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明,约50%的病人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博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症,持续约数小时。一般间隔数周复发,呈周期性发作。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挠头面所引致。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通过临床的不断筛选比较,近十多年来,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都摸索到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般主张应用传统的透穴刺法,刺血拔罐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还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具体选穴和治法手法上,有人以即时止痛为指标,通过对照观察发现,偏头痛以局部选穴较佳,而针刺得气后快速捻针至针感强烈出针,其疗效优于留针20分钟。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止痛率)在90%以上。其疗效比较巩固,少数获效后有反复的病例,继续治疗仍可见效。由于头痛有时可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或突出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系统检查。而针灸治疗也只有根据主客观提出的依据,做出那怕是初步的诊断,才能考虑应急处理。(一)体针(之一)1.取穴主穴:翳风、绝骨、水突、风池。配穴;太阳透角孙、合谷。2.治法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可选取取其中二穴,配穴酌加。翳风穴针法: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寸~2寸,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使针感(多为酸、麻、重、胀)向咽喉或舌根部放射。针感不明显者,可通以电针仪,连续波刺激。绝骨穴针法:进针2寸左右,以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使针感向上传导。水突穴针法:令病人平卧,颈背下垫一枕头,使颈部后仰,穴区消毒后,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前及颈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3寸毫针自针剌部位循皮肤垂直剌入,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下方徐徐剌入,直抵脊柱,轻度捻转。病人即感觉酸麻胀痛等,有时向同侧颜面及上肢内侧放射。风池穴,或寻得压痛明显处进针,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剌入1寸~1.5寸,反复提插,使针感向头顶、颞部、或前额放散。太阳透角孙,平剌进针约1.5寸~2寸,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合谷取同侧,泻法。均留针20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2日。(二)体针(之二)1.取穴主穴:分两组。(1)悬颅(或太阳)透率谷;(2)华佗夹脊5、7、9、11、14。配穴:百会、风池、太冲、金门、中渚、肩井、合谷。2.治法主穴每次一组,交替轮用,配穴酌加1~2穴(风池必用)。悬颅(或太阳)透率谷法:以28号3寸毫针,自悬颅穴或太阳穴刺入,向率谷方向捻转进针(太阳穴可先直刺1.0寸~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再行透刺),约1.5寸~2.5寸左右,采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华佗夹脊针法:针尖对向椎体,针身与皮肤呈75度角,在距脊中线7分处刺入1.5寸~2寸,产生强烈针感后,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刺入,深1.5寸左右,细心探寻,使针感扩散至同侧头颞部,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风池穴可采取缪剌法,即取健侧穴针剌。百会穴,针尖向痛处,沿皮斜剌1.2寸。余穴针法与上述类似。一般头面部穴仅取患侧,其他部位可取两侧。刺激强度,太冲宜用强刺激,余穴均用中强刺激。剌激方法,用弹刺法:得气后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颤动,频率在次/分钟,尽力使酸胀感应扩散至痛区。每穴约弹针0.5分钟左右。所有穴位都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三)穴位埋植1.取穴主穴:太阳、头维、印堂、风池、阿是穴、合谷、足三里。阿是穴位置:痛点。2.治法每次选用2~3穴。以普通静脉注射用的8号或9号针头作套管,1.5寸毫针作针芯。将0.2cm长的4/0号肠线浸泡消毒并送入针尖孔内。施术时,医者左手绷紧穴区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头,迅速刺入,至一定深度后,轻轻捻转提插待有酸胀之感,即注入肠线,用小块消毒纱布贴敷针孔。7日~10日治疗1次。(四)刺血1.取穴主穴:太阳。配穴:太冲、印堂。2.治法以主穴为主,效不佳取配穴。太阳、印堂、均以三棱针点刺,刺破静脉,血止拔罐2分钟~3分钟。太冲针刺,仰卧取穴,得气后以大幅度频率捻转提插,行针3分钟~5分钟,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五)耳针1.取穴主穴:额、太阳、枕、神门。配穴:颈、心、肝、耳尖、轮6。2.治法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选4~5穴。急性发作期,可在其中2~3穴,以三棱针放血。余穴毫针刺后接通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刺激15分钟~20分钟。重者每日治疗1次,一般隔日1次。(六)穴位激光照射1.取穴主穴:太阳、印堂、攒竹、率谷、阿是穴(痛点)、后溪。配穴:上星、头维、百会、痖门、风池、外关、足三里、列缺、涌泉。2.治法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5~6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波长.8nm,光斑直径5mm,光纤末端输出功率≥5mW,功率密度25.48mW/cm2,用单晶石英纤维传递光束直接照射穴位,每穴3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7日。(七)耳穴刺血1.取穴主穴:耳背上1/3近耳根部显露的血管。2.治法多仅取患侧,如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者,可取双侧耳穴。令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拇食指在待刺之耳局部轻揉片刻,使之充血,血管显露,一般可见3条,以中间一条为最佳刺血部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刺破血管并放血5ml左右。可于刺破血管后,任血自流。出血不畅,宜轻加挤压;出血不止,用消毒纱布按压止血。15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八)穴位注射1.取穴主穴:阿是穴、风池。阿是穴位置:风池穴直上5分。2.治法药液:维生素B12(含量0.5mg/ml)。如双侧注射加注射用水1ml。穴位每次仅用1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阿是穴在按压时多感到疼痛难忍并向同侧目眶或前额传导。以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刺入穴位至有酸胀后,快速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九)眼针加头针1.取穴主穴:上焦区、感觉区(上1/5、下1/5),血管舒缩区(上1/5)。配穴:足运感区。2.治法先针眼穴,双侧均取。用5分毫针在距眼眶缘外方2分处,左眼顺时针,右眼逆时针横刺进针至皮下,得气后留针15分钟~20分钟,不施手法。继针头穴,用1.5寸~2寸毫针由上向下分段快速刺入头皮下,然后以次/分的频率双手快速持续捻转3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1次,共3次。上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十)穴位埋针1.取穴主穴:分二组。(1)太阳、头维;(2)颞前线、颞后线(头穴)。配穴:上星、百会。2.治法仅取1组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第1组麦粒形皮内针,常规消毒后,以镊子夹持皮内针柄,使针体与经脉走向垂直,沿皮横刺0.5cm~1.5cm,用胶布固定(有头发者宜剃去),病轻留针1日~2日,重者2日~4日。第2组用普通2寸~2.5寸毫针,以拇、食挟持针柄,快速沿皮横刺,按规定方向进针1.5寸~2寸,针柄靠头皮固定,留针24小时~48小时或以上,至疼止后起针。(十一)体针1.取穴主穴:风池、太冲、天容。配穴:外关、阿是穴。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2.治法主穴每次仅取1穴,症状重者可取2穴。配穴据症情酌加。风池穴刺法:病人端坐,头倾低向健侧,取患侧穴,以28号1.5寸毫针,针尖平耳垂水平向对侧眼窝方向直刺,左手以酒精面球夹持针体,右手持针柄,双手协同慢慢刺入穴位深处,当刺至2寸左右深处时,如针尖触有橡皮样物(黄韧带),再轻轻刺入2分~3分,术者觉得针下有落空感,此时患者突然一颤动,并同时出现触电样感觉传至前额一侧,此时头痛往往立即消失,应马上退针。注意,缺乏经验的医师不宜用此法,以免发生意外。太冲穴针法:嘱患者仰卧闭目,以28号针,刺入太冲1寸~1.2寸左右,针尖宜指向足心,提插捻转1分钟,针感以强烈为佳。天容穴,快速进针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法,留针。留针期间可通以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配穴常规针法,中等刺激。除风池穴外,余穴均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1次。(十二)全息针1.取穴主穴:头穴。2.治法嘱患者取坐位,双手微握,虎口向上。医者在第二掌骨头穴区域找得压痛点后,用26号毫针进针1.5cm~2cm,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暮途穷次,10次为一疗程。(十三)其他措施1.注意摄生,戒绝烟酒,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2.平时可有规律的服用谷维素(10mg,每日3g)等药物,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发作。医案一(于书庄医案)毛××,女,29岁,农民。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剧烈头痛2小时。病史:下午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病因不明。痛在双侧太阳穴部位,呈搏动性胀痛,痛势剧烈,难忍受。伴面红目赤。无发热恶寒咳嗽之症。既往无头痛病史。检查:神清体健,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血管性头痛。治则:清泻火热,通络止痛。取穴:太阳、风池、头维、合谷、太冲。治法:上述腧穴,太阳针刺放血。风池针向对侧外眼角方向刺入;合谷、太冲、头维3穴,用徐疾补泻之泻法。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头痛逐渐减轻。次日复诊,头痛未发作,只觉头昏,继按上穴针刺,改太阳针刺放血为徐疾补泻之泻法。针2次而告痊愈,观察10日,头痛再未发作。医案二(朱汝功医案)陆××,男,40岁,教师。年3月8日初诊。主诉:头痛如裂已半月。病史:患者于年2月19日始,因过度疲劳复受风寒,发作头巅疼痛,至24日疼痛加剧,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服止痛药及注射“杜冷丁”痛暂止,但5小时后复痛如劈,前额,眼球牵引痛,流泪畏光,高热39.8℃,用四环素、青、链霉素等药,热退而痛不止。3月4日救护车送上海××医院神经科急诊治疗,经脑电图,超声波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用消炎痛、地巴唑、七一莲等药,住院观察1天,疼痛减轻即出院,3天后头巅及两颞疼痛更甚而来针灸科诊治。检查:痛苦面容,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汗出淋漓。舌苔白腻,脉弦滑。诊断:血管性头痛。治则:化浊宣络,和营止痛。取穴:合谷(双)、足三里(双)、束骨(双)、通谷(双)、足临泣(双)。治法:上穴均取,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四诊:3月14日,疼痛明显好转,欲吐已止,仍守上方出入,加后溪(双)、京骨(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每天1次。六诊:3月16日,两颞部疼痛已止,头巅部疼痛亦减,惟目内眦至鼻交额左侧不减,仍守原法,原穴加内庭(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九诊:3月19日,头巅痛基本好转,胃纳已佳,脉转小弦,舌苔薄白,守原法,取穴不变同前。后嘱其在当地再针刺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隔2个月来信说,回去后未见发作。医案三(李一清医案)齐××,男,11岁,吉林省德惠县人。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头部剧痛2年。病史:左侧偏头痛2年,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头痛频繁,发作急暴,作止无常,以左颞部疼痛为著。剧痛难忍,患者以拳击头、撞墙,头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因怒气、睡眠障碍、过劳、看电视而诱发。伴目眩、恶心、呕吐。头痛休止期有烦躁、恐惧感。胸部CT、脑电图皆未见异常。检查:神清语明,体质瘦弱,面色青黄,来诊时正值患者头痛发作,嚎啕大哭,以头撞墙,年寿与颞部青筋暴露,颞动脉显现剧烈搏动,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征象。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诊断:偏头痛。治则:养血安神,清热止痛。取穴:分二组。(1)颌厌、悬颅、行间、三阳络、二间;(2)四神聪、安眠、侠溪、肝俞、膈俞。治法:头痛发作时取第一组穴,用泻法,留针可达1小时。头痛休止时。取第二组穴,除侠溪用泻法外,其余穴位皆用补法,留针20分钟。日针1次。头痛发作呈持续状态时,1日可针2~3次。10次为1疗程。初诊时正值患儿头风大作,即按上法取穴施术,留针1小时许,头痛缓解。连续依上述治则针刺3个疗程,头风得到控制,头痛消失,停止治疗。半年后头痛复发,疼痛部位同前,但头痛时间短暂,头痛程度较以前大为减轻。又针刺2个疗程。口服头痛1号(当归、川芎、五味子等养血安神药),每次5粒,日服2次,连服20天,症状消失,舌象、脉象恢复常态。推荐阅读:?私密缩阴,催乳,骨盆,壮阳....?挑羊毛疔,舌下取栓、截根疗法?秒杀疼痛及疑难杂病,四肢麻木等?中医资讯视频搜索引擎中医免费成套资料(视频课)

医学知识宝库欢迎您的加入

每天免费分享:健康·养生·中医资讯资料等知识科普



转载注明  http://www.cqlcx.com/sl/1215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小儿感冒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