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感冒咳嗽,你需要了解的中医知识
中西医治疗感冒咳嗽,最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维。
中医认为感冒属于外感病,是风寒或者风热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系列恶寒发热,流鼻涕,鼻塞,甚至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中医就是以发汗解表为主的药物把表层腠理或肌肉的外邪发散出去,风寒湿热等外邪排出体外后,感冒也就消失了。
很多习惯于接受西方文化的人会奇怪地问,冷空气怎么会跑到人体里面引起疾病呢?这种困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超过一百年了,老百姓普遍不懂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西方理念来判断理解。中医说的气不是空气,通常是指能量。
中医说的外邪不是指空气
中医说的“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界的邪气,寒气不是指空气,而是指空气中那一股寒性的能量。比如佛教所说的风不是你所看到的刮风,刮风时树叶树枝乱摇,纸片乱飞,这是风的现象,就是“风”推动空气形成气流,气流冲击树木等物体产生摇晃,人体皮肤感受到的是空气粒子对人体的压迫感,而真正的风是你看不见的。但是这种看不见的“风”却是真正的推动空气形成气流的动力,也是致病的那个“风邪”。寒气也是,不是空气跑到你皮肤里,而是推动空气形成寒流的那股“寒气”,看不见但是能感到。真正入侵体内的是这些风寒之气,而不是空气。这个理念一定要搞清楚,虽然看不见,但是真的存在。
风湿病患者对外邪有切身体会
很多老风湿病患者,天气变化了,阴天下雨刮风,患者常常会提前一两天甚至提前几天就感觉到关节、身体酸痛,比天气预报还要准。为什么?虽然还没刮风下雨,但是周围环境乃至于大气层已经开始变化了,你身体的某些“开关”打开了,事先感受到了变化,随之一两天,开始阴天下雨或刮风了。很多事实就在你身边甚至你身上,只是你没去注意分析和了解而已,这些情况,西医和西方文化无法理解也讲不通。不但老百姓不懂,甚至很多学中医的人也不相信寒气会进入人体,包括民国时期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彭子益先生。因此,很多现代中医并不真正理解和相信传统的中医理论,更谈不上懂得中医技能了。就像很多武术比赛一样,都是花架子,天桥把式,美其名曰“艺术”,真到上场打架时,一两下就让格斗选手摆平了,有没有真才实学的差距就是这么巨大。
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所以治疗时就用抗生素来杀菌,但是感冒的病毒或者流感病毒容易出现变种,在你还没找到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时它已经变种了。因此,你去看西医治疗感冒,他们还是用抗生素,赤脚医生其实是靠激素压制感冒症状的,就跟用抗过敏药物缓解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痒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是一个道理。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冒,其实西药没有有效的抗感冒病毒的药物,所以他们给你用抗生素输液治疗病毒性感冒是无效的,如果症状缓解了,那还是激素在压着。
哪些治感冒的中成药合适?
市面上的几种中成药加了抗过敏药物,靠抗过敏药物成分来缓解“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例如感冒灵就是加了马来酸氯苯那敏,俗称“扑尔敏”,这种感冒药我喝了感觉犯困,想睡。几乎所有服药后出现犯困想睡觉的这些反应的冲剂、药丸,通常都是加了西药抗过敏药物成分,例如扑尔敏。有些中成药加了抗过敏西药却不承认,只是在说明书里标注“高空作业或开车人士不宜使用”来遮掩加抗过敏西药的事实,因为喝了想睡觉容易出事故。我上本科的时候喝过贯众感冒颗粒,这个药没标明抗过敏药物成分,但肯定偷偷加了抗过敏西药,这个药后来没再见过,估计被淘汰了。
目前比较常用的感冒冲剂非常多,例如感冒清热冲剂、风寒感冒颗粒、小柴胡颗粒等等,但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是,中成药的缺陷是药方固定,能加不能减,无法灵活变通,一旦出现复杂情况就不合适了,几种中成药合在一起吃,药效还不如一个针对性强的中药方来得直接有效。
感冒了,应该注意什么生活细节?
由于认识上的巨大差别,导致中西医在治疗和注意事项上有很大差别。例如,当受寒出现发高烧时,西医采用退热的思维,常用酒精擦皮肤,甚至用冰块外敷来降温。在中医来说这是不对的,如果是风寒感冒出现发烧,表寒把毛孔封闭住了,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就会表现为发烧,这时候中医应该用辛温的发汗解表药把毛孔打开,毛孔恢复正常的开合,热量散出去了,体温也就会下降至正常。发烧一两天不要紧张,不会把人烧坏的。或者是原来有内热,大便不通,这样也容易引起发烧甚至咳嗽,中医称之为“表寒里热”,俗称“寒包火”,这时候除了发汗解表,还要记得通便,否则即使吃了退烧的西药,还是会反复发烧。表寒里热的感冒咳嗽,常用的中成药如小儿清肺口服液,有黄痰的可以用小儿清肺化痰颗粒。
避风保暖是必要的。由于感冒是因为风寒或者风热引起的,所以当你感冒了,尽量花两三天待在家里,喝中药把感冒治好再上学或上班。但是,很多小孩、成年人在感冒后继续上学,甚至在外面顶风到处跑、骑车甚至游泳,喝冰水,吃冰淇淋,或其他寒凉食物,这都是很不懂得爱护身体的愚昧表现。所以,很多人感冒了,吃药症状缓解,马上又重复感冒了。因此,感冒了,千万记得避风寒,不要到处跑,就在家里待着,也不要吃寒凉的食物或饮料,尽快把感冒治好再出门。
通风不等于吹风。有些学校的老师为了避免感冒传染,大冬天还开窗户上课,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这样对于空气流通是好的,但是由于天冷风大,却让更多人受寒感冒,或者重复感冒。冬天保持空气流通是好的,比如隔十分钟把窗户打开,流通一下然后再关上。最好是打开空调的暖气,保持循环的模式,也是间隔一段时间就打开门窗通气。没有保暖措施,持续地开窗上课,这只能说明某些老师自以为百事通,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
感冒了,你的偏方用对了吗?
不要滥用偏方。很多人喜欢用偏方,其实有些偏方也确实行之有效,关键是要用对了。季节气候不一样,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病情又不一样。所以,不懂中医的人不要到处宣扬自己的“经验”,要不然常常是好心做坏事。我常常遇到一些感冒咳嗽患者,家里人或邻居让他们喝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蛇胆川贝液、川贝枇杷糖浆、川贝蒸梨等等,结果咳得更厉害了。有些药你用着有效,不一定适合别人,这就是中医治病的特点——辨证论治,灵活处理。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来用中药,否则常常适得其反。我在刚学中医的时候,曾经遇到某个人用某个药方或某种药特别有效,但是之后用到别人身上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反复如此,我终于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必要性,专病专方的思路在中医来说,常常是行不通的。
简单来说,冬天天气冷或夏天吹空调,受寒感冒了,打喷嚏,流清鼻涕,头痛,恶寒,但咽喉不痛,口也不干,这一般是风寒感冒,症状比较轻的用生姜20~40g煮水喝,还可以再加几瓣大蒜(拍扁),快煮好的时候再加红糖,就是生姜红糖汤。趁热喝完再盖被子闷汗,或者热水泡脚,多数一晚上就好了。或者连根的芫荽(香菜)加大葱,量多一些,生姜几片,煮水喝也行。但是,如果咽喉疼痛明显,就说明有内热,生姜红糖汤喝了可能咽喉疼痛更重,这就需要看中医了,不要自己乱喝。
风寒感冒,用紫苏叶、薄荷,再加点生姜,煮着喝也有效。但是有些人喝完却嗓子哑了,声音出不来,这是怎么回事?这多数是患者体内有湿热或者痰湿,紫苏叶、薄荷性质比较燥一些,但是这种燥性不足以把痰湿去掉,而是让痰湿变成更稠的痰,而且排不出来,这样粘稠的痰就会影响声带,导致声音出不来。这种情况就要用中药的祛痰药,具体应用还是要咨询合格的中医。另外,现在药店里的紫苏叶、薄荷多数质量很差,陈旧又粗糙,几乎没什么香味,发汗解表的作用几乎都没有了。只有香港药店里的紫苏、薄荷质量最好,有条件的话还是自己种一些紫苏、薄荷。
风热感冒多数咽喉疼痛,发热,口干,甚至嘴里都有发热的感觉,如果鼻涕发黄,甚至有咳黄痰,这就属于风热夹痰了,或者表寒里热。这种情况喝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是可以的,但是要加上一些解表药例如紫苏、薄荷、荆芥等等。没有恶寒发热、流鼻涕的情况,只有单纯的咳嗽,而且痰比较黄,比较粘稠,这种情况喝竹沥水、川贝粉、蛇胆川贝液、吃川贝蒸梨是可以的。
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这类药物属于养阴润肺止咳的,只能在合适的情况下配合感冒药用,一般感冒时不适合用。为什么?因为这些药没有解表发汗的作用,无法把身体表层的外邪发散出去,甚至有可能把邪气困在体内,让你的感冒咳嗽很长时间都好不了。
你看,一个小小的感冒,中医治疗起来都需要这么详细区分,很复杂吧。所以,感冒咳嗽的时候,如果自己不确定寒热属性,没有把握分辨清楚病情,还是不要自己乱用药,也不要盲目听信外行的家人、亲友的建议,也不要跟着热心的“糊涂蛋”乱吃偏方或中成药。该看医生还得看医生。
黄剑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连续完成中医诊断专业的硕士、博士课程,并获得教育部奖学金,在国家级中医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就读本科课程期间,师承老中医苏文瀚先生,继承其家传外科秘方,系统学习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糖尿病足等中医内科诊疗技术。研究生期间,医院消化、心血管、呼吸等专科进行临床学习,师从导师李峰教授等多位专家及名老中医学习。毕业后医院等医院就职。
擅长以中药、刺络放血、针灸等治疗各种专科病及常见病:感冒,咳喘,痛风,结石,颈肩腰腿痛,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月经不调等内科、妇科疾病。
每周一至毎周五全日、周六上午
看中医,到弘德。弘德中医秉承“大医精诚”之古训,遵循“诚信、惠民、优质、平价”的服务宗旨,选择品种齐全的优质中药材,注重传统加工炮制,真正做到:服务便捷、价格合理、“名医配好药”。弘德将全力打造“服务一流、技术精湛、百姓放心”的省级名医馆,竭力为百姓健康提供温馨的服务!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肺癌感冒咳嗽用药大全
- 下一篇文章: 气温骤降,孩子感冒发烧咳嗽全套预防及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