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因为爱你,才会这样你的拯救者心态
时间:2025/2/11来源:感冒论坛 作者:佚名 点击: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在朋友家做客,看见朋友要求7岁的孩子不要玩水,但是孩子不听。于是朋友说“我们是因为爱你,才让你不要玩的,你知道吗?如果把衣服打湿了,你会感冒的。”结果孩子非常不舍地停止了玩水。看着失落的孩子,我不经自问,这样是真的爱吗?我们的周围是否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爱”,比如孩子不想吃鸡蛋,父母非要往碗里夹,因为他们觉得多吃鸡蛋能增加营养;又或者孩子想自己穿鞋子,父母立马帮忙他们套上鞋子。我相信父母做这些是真心爱孩子,但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孩子?未必。父母这样做,可能是自己的拯救者心态在作祟。《在远远地背后带领》里面是这样介绍拯救者心态的,它是指父母和孩子间界限不明,父母常常越界来充当孩子的拯救者,而孩子们无形之中就成为了受害者。书中告诉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和孩子们少些期待,多点界限,摆脱拯救者心态。什么是“拯救者”心态?其最初源自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模型,即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在这个牢笼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比如,你觉得自己的英语很好,但是孩子的英语却很差,为了平衡这种心态,你就会更加努力地辅导孩子,这就是拯救者的心态。虽然辅导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用鼓励的方式,但是如果过于担忧最后的结果,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控制孩子的学习,这时候“我们是因为爱你,才会这样对你”的心理就会产生,进而替孩子们做了决定。而这个决定又会让我们觉得孩子无能,结果就是我们会通过批评、惩罚等方式去对待孩子。不管最后画的结果如何,你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孩子则成为了受害者。拯救者总是在自以为是地改变他人的想法,让对方陷入受害者的角色里。为什么会有拯救者的心态呢?1.界限模糊。孩子和父母都是单个个体,各有自己的行为模式。而父母习惯带着自己的模式冲破界限,闯入孩子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不觉间就侵犯了孩子界限。比如婴儿试图自己用勺子吃饭,我们觉得他们太小,代劳;孩子想干家务,我们告诉他们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其他事都不需要他们操心。模糊的界限,就像被戳破的气球,失去了柔软和弹性。2.爱评判我们生活中其实常会听到这句话“你看某某同学,成绩那么好,你怎么不像他那么努力?”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吧。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3.焦虑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焦虑的母亲”是一个高频词。别的孩子报了补习班,自己的孩子没报,会焦虑;别的孩子会才艺,自己的孩子不会,会焦虑;别的孩子会背首古诗,自己的孩子不会,会焦虑。总之,因为一句“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很多父母焦虑的来源,于是父母们内心的拯救者开始发挥作用。如何摆脱拯救者的心态?1.学会问题归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问题影响。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监督他?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吃?不管发生任何“坏事”,我们的潜意识会认为“都是因为我”,解除这个魔咒就在于学会问题归属,和问题划清界限。我们要明白如果孩子处于问题区,可能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够,我们要给予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适当的放开手。2.保持同理心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希望被一直否定,孩子同样不希望被这样对待。在和孩子相处时,我们要换角度思考,体会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作业做不好,父母想想小时候自己的心理;如果孩子没能好好吃饭,父母自己当初是希望如何被对待的。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情绪时,就能有效地避开批判的误区,走进孩子的世界。3.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总被情绪牵着,很容易将这份情绪带到和孩子的交流中去,从而给关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看见孩子拿着水杯跑,写作业不专心,吃饭玩筷子,你是否不能平静地和他们说话,而是瞬间由担心变为发怒?这是因为你潜意识里知道即使和孩子说了,他们也不会听。既然如此,放下你的情绪,真诚地和孩子沟通。总之,我们和孩子相处时,要明白出现问题的责任人是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不是当一个“为了你好”的拯救者。
- 上一篇文章: 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有什么传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